![]() 中医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显得那么神秘? 古人能懂,为什么现代人反而读不懂了? 想学习中医如何看待中医神秘性的问题? ![]() 这几个问题,是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我想试着说说,不一定对,仅代表个人观点。 如果您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一起解锁今天的内容! ![]() 中医理论是怎么形成的? ![]() 中医理论的基础就是《黄帝内经》, ![]() 就《黄帝内经》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议点: ![]()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还是先有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之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的。 ![]() 先就理论与实践的先后问题说下我的观点:中医是先有的理论,之后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的。 ![]() 这与西医理论的形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我认为理由有三个: ![]() 理由一: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沿着先天道、再地道、而后人道的顺序展开,集天道、地道、人道于一体, ![]() 天道指的天体的运行规律,表达为四象、四时; ![]() 地道指的是天体运行作用到地球上的产生的周期运动变化,表达为五行, ![]() 人道指的是人生活在天地间,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比如说:生理、病理、心理都要依据天地之理而变动。人道则表达为六节。 ![]() 从四象演化到五行,再用于人身上的六节, 这些内容在黄帝内经的前九篇是这么交代的,《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四气调神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脏象论》等等, ![]() 如果您感兴趣,试着了解下,你会发现这些理论是基于人与天地同源、同构、同感的基础上。 ![]() 就是《黄帝内经》原文里讲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也就是黄帝内经的理论格局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 ![]() 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大格局理论体系依靠什么样的实践可以得出。 ![]() 理由二: 黄帝内经把人体生命活动看做“气化功能”的表达, 所谓医道就是基于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由“炁”构成的。 ![]() 以此为基础,所有的治疗都是“调气”。 以中药为例,中药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以达到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 针灸、导引、砭石、艾灸等都是“调气”。 ![]() 气分阴阳, 阴可以理解为物质,阳可以理解为能量, 不考虑、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辩证体系。 ![]() 仅就阴阳这种烧脑哲学的逻辑 ![]() 如果能够依靠实践可以得出! 经络、穴位根本不会到现在还被西医质疑。 ![]() 理由三: 中医的理论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探究,是基于“气的一元论”为展开的。 ![]() 气的流转或者说对于气的结构划分,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到六节, 其中对气的两分法就是阴阳, 三分法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不同体现, 四象、五行、六节就取类比象为人体的五脏六腑、藏象经络、四肢百骸、皮肤筋脉、九窍肢节等等。 ![]() 人体生命活动根据阴阳的逻辑,有形的身体为阴,无形的精神是阳, 阴阳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是系统的, 这种理论体系的建构是把气分为阴阳,从上往下的建构的系统论概念。 ![]() 这与西医寄希望于透过微观规律的总结、归纳,来企图还原人体生命活动的, ![]() 自下往上建构的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 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 诊病的“望、闻、问、切”是基于整体和辩证的“象思维”建立, ![]() 医圣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作《伤寒论》, 是以三阴三阳的“六节”为依据,打通了理论是与临床实践。 ![]() 另外,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 从养生到治疗,中医的理论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系统! ![]() 这与自下往上依靠实践不断拼凑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 只要你有正常了逻辑判断,你就会发现: 寄希望通过实践还原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可能的! ![]() 所以说中医是先有了理论体系,再根据理论体系进行实践的! 很多的民间偏方、秘方应该是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 ![]() 如果把理论体系比作道,治疗方法就是术。 ![]()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 有术无道止于术。 ![]() 至于中医的理论体系是怎么得出来的,我在之前的内容里做出猜想, ![]()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向外求: 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把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结合起来得出的, ![]() 第二种是向内求: 叫内证、内观,通过修炼体悟身体内部的能量变化得出。 ![]() 至于到底是哪一种? 我猜想中医的理论体系极有可能是我们的老祖宗向外求与向内求结合得出的。 ![]() 这期话题就说到这,下期内容继续探讨如何看待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神秘性? ![]() 如果你有不同观点,可以留言交流。 ![]() 古晓今——用当代视角讲好中国智慧 |
|